首页  >  All tags  >  Fiction

追风筝的人

我十分清楚阿富汗人的双重标准,身为男性,我占尽便宜

而如今,这个妇女,这个母亲,带着令人心碎的渴望,讨好微笑,对眼中的希望不加掩饰。我对自己所处的有利地位感到畏怯,而这全都因为,我赢得了那场决定我性别的基因博彩。

你听过纳斯鲁丁毛拉的故事吗?他女儿回家,抱怨丈夫打了他,你知道纳斯鲁丁怎么做吗?– 他也揍了她,然后让她回家告诉她丈夫,说毛拉可不是蠢货:如果哪个混蛋胆敢揍他的女儿,毛拉会揍他的妻子以示报复。

以前看过电影追风筝的人,当时没什么感觉,因为感觉好像就是在歌颂朋友之间的友谊,最近在英语练习的聊天室里遇到了不少穆斯林,然后又在排行榜看到这本追风筝的人,所以就开始读了。

这是作者的处女作,里面有一些情节有点过于巧合,给人一种不够现实的感觉。但是总体是展示了阿富汗的苦难和作者和哈桑之间的友情,背叛,罪恶感和救赎。我在书中更感兴趣的反倒是伊斯兰教对女性的控制,规训。如果说阿富汗的男性生活的很惨的话,那么阿富汗的女性生活的更惨。这有个简单的视频可以帮助你了解塔利班在阿富汗的历史

→  继续阅读需要: 7 min

鄙视

去年看到一个视频在做这本书的新书发布会,我还以为是一个本新书,直到我看完之后,我还是觉得这是一本近几年才出版的书,直到我去看了豆瓣的评价,才知道这本书竟然是 70 年前,20 世纪 50 年代的作品。一本好书的生命力就体现在这里。全书以丈夫的口吻,在一直找出妻子鄙视自己的答案,把心理描写的非常让人入戏,我曾以为,男性作家的心理描写都不怎么样,但是看了这本之后,我觉得作家就是作家。特别推荐给现在有在恋爱,或者已经结婚的人。

→  继续阅读需要: 1 min

人鼠之间

“说道说道别的人怎样,咱们又是怎样。” 乔治说:“像咱们这样的人都没有个亲人。他们刚攒了点本钱,马上就挥霍光了。他们在这个世上就没有一个人在乎他们的死活——” “咱们可不是这样。”伦尼开心地叫道,“现在说说咱们是怎么样的。” 乔治沉默了一会儿。“咱们可不是这样。”他说。 “因为——” “因为我有你,而且——” “而且我有你。咱们彼此照应,就是因为这个,咱们是真正有人关心的人。”

这本比上面那本《愤怒的葡萄》早两年,很现实的描绘了穷人破灭的梦想。

→  继续阅读需要: 1 min

使女的故事

别让那些杂种骑在你头上。

原名:The Handmaid’s Tale, 链接:使女的故事

我太爱女性作家写的书了,我本身天性并不敏感,所以很多书里的心理描写都会让我想快速阅读过去,但是女性作家的文笔写出来的心理描写,特别的能让人共情,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特别的吸引读者阅读。原著确实比电视剧带给人更多的信息,之前曾经 3 次尝试看使女的故事的电视剧版,但是每次都有点摸不着头脑,看完原著后再去看剧,一切都 make sense 了。

→  继续阅读需要: 2 min

证言

原名: The Testaments, 链接: 豆瓣

一旦你认为千真万确的事被证明是假的,你就会开始怀疑所有的事

这是作者在时隔 30 多年之后为使女的故事写的续作,我只能说比原作更加精彩,难以想象这是作者在 80 岁发布的小说续作。更多的视角来回顾基列共和国是如何成为基列共和国的。

→  继续阅读需要: 3 min

华氏 451

除非能得到第三样必需品,才能成功的反抗。第一样:信息的质。第二样:消化信息的闲暇。第三样:依照前两样的互动所获得的知识来行为的权利。

又一本反乌托邦小说,设定很新颖,但是感觉行文有点不够通畅。

→  继续阅读需要: 4 min

盲刺客

2000 年的布克奖获奖作品,我是第一次看到这种结构的作品,学到了另一种写作手法。但是作品的故事有点离我太远,所以不是很能共情。但是还是喜欢作者的文笔。

→  继续阅读需要: 1 min

了不起的盖茨比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了不起的盖茨比 (豆瓣)

语言优美动人,但是对我来讲有点无感,可能是因为讲的是大洋彼岸的 20 年代的故事吧。故事也有点简单。反思了美国梦,虚荣,和当时的社会风气。

→  继续阅读需要: 2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