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p it up(加速)- 摘抄
在阮老师的一期周刊里看到对这本书《加速》的推荐,所以下载后匆匆过了一遍,感觉和作者相处起来,应该属于压力很大的那种,但是作者的这种行事风格确实也自成一体,摘抄一些高亮语句到这里:
主要关注技术,读书,摘抄,杂谈,文章评论,工具分享,工作流,灵感,英文学习,注意力管理,深度工作等方向
在阮老师的一期周刊里看到对这本书《加速》的推荐,所以下载后匆匆过了一遍,感觉和作者相处起来,应该属于压力很大的那种,但是作者的这种行事风格确实也自成一体,摘抄一些高亮语句到这里:
半年前在 Twitter 上刷到一位女士 A 吐槽她在 Tinder 上遇到的一个男的 B 时,我才第一次听说这本书。随后搜了一下维基百科,看到有人曾评价这本书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语小说。
我还记得那位女士是这样吐槽的:
B:你有哪些兴趣爱好?
A: 我喜欢看书
B: 你都喜欢看什么书?
A: 我挺喜欢《米德尔马契》
然后就是一段尴尬的沉默。这就是 A 为什么不想和 Tinder 上男的谈论读书话题的原因。
(这也是我为什么不敢给这条推文点赞的原因。)
所以我立刻默默下载了这本电子书,随后断断续续用 2 个月的时间才读完这本 900 多页的巨著。看完之后觉得非常值得一读,想推荐给所有人。
《米德尔马契》出版于 1871-72 年,是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的一部小说。以 1829 年至 1832 年间虚构的中部小镇米德尔马契为背景,探讨了许多主题,包括妇女地位、婚姻的本质、理想主义、自利、宗教、虚伪、政治改革和教育等方面。
最近在看一本书,书名叫《Everything is F*cked》 , 作者之前写过一本《不被操蛋的生活折磨的微妙艺术:过上美好生活的反直觉方法》,我之前分享过我的阅读笔记. 这两本其实都是自助类书籍,对于这类书籍我每次都抱着一种看看这个作者又思考出来什么狗屁来,然后尽量快速阅读。(也就是抱着一种批判的态度阅读,而不是抱着一种阅读真理的态度)
看完这本之后,我会觉得作者的论点有点意思,但又没有提出足够多的论据证明他的论点。但是鉴于这些论点也挺值得探讨,所以我还是想分享一下作者(一个白人男性)的思考。
这也是我第一次使用我刚发布的沉浸式双语网页翻译扩展后翻译的第一本英文电子书。首先在离线电子书网站导入 epub 文件,使用扩展翻译后保存为离线 html,再使用 html to epub 工具重新导出为电子书,最后发送到 Kindle 和手机上阅读。
此书的观点(通过我的转述)被我的 partner 评价为西方老白男教我们东亚人如何忍受痛苦(事实是教西方 Z 时代如何忍受痛苦)的作品。
看大多数哲学家写的书都很不容易看下去,但是罗素的书,竟然能看得下去,看完之后发现过去 100 年了,但是罗素时代人类的问题,到现在依然没变,反而在某些方面更糟了。
这本罗素全集共 4 册,我只看了其中的 2 册《我的信念》,《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另外两册是《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自由与组织》,属于我看不下去的哲学书。罗素本人是一位对于全人类甚至动物都充满爱意的自由主义者,有很多章都谈到如何才能实现美好的人生,以及如何才能实现美好的社会。他也是一个国际主义者,平等主义者。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所以一直也在思考人类如何才能不自我毁灭。总之,读罗素能让自己的眼光和价值观变得不那么狭隘,能以更加理性的态度看待世界。我很喜欢他的这句话:
人类未来最大的希望就在于想方设法地扩大同情的广度,加强同情的力度。
这确实能解决不少问题。比如臭名昭著的,发出天问“你要自由干什么?”的李子旸老师,在上海封城饿到自己之后,竟然开始说人话,并且开始频繁炸号了。
我很惊讶这本1969年出版的《尤比克》竟然能如此精确的预测如今的科技副作用。比如:
在如今的时代里,一个人想要坚持看书其实挺困难的。我经常怀疑现代科技对人脑的刺激已经无法让人类做像读书这样需要长时间保持专注的事了,所以对于已经有读书习惯的人,我真的很羡慕他们。对我来说,尽管我非常赞同读书的意义,但即便如此,像我这种没有在小时候培养起读书习惯,后来又被互联网把眼球喂刁的人来说,要做到每天都能看书,其实还挺困难的,因为通常来说,互联网上总有更吸引我的东西。
收集书籍推荐列表,以及资源, 我的个人读书笔记在这里
等到没有鞋子、没有衣服、没有食物,连希望都没有的时候,我们还有枪。
1939 年出版的一本书,我是在《华氏 451 度》电影里看到焚书行动中一个即将被烧死的妇人,她在死前手中拿着这本书,果然很惊艳,作者的语言充满了力量感。非常配得上这本被誉为为穷人写的书。我在这本书里摘录了大量内容,要知道这可是一本小说啊,竟然能摘录这么多内容。强烈推荐。
主角一家人在艰难的生活中,是女性的力量在支撑整个家庭。真棒!
2021 年的读书笔记,没有做更详细的整理,所以就一并列的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