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All Categories  >  Books  >  12条生活法则

12条生活法则

图书作者:Jordan Peterson   我的评分: 5/10

这个视频中知道的这本书,但实际上它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基本上是以经验为基础,而不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想法。

最好的部分是前言。但它不是由作者写的。也许我应该读一些写前言的哥们写的书。

另外摘抄了一些英文原文在English Version

摘抄🔗

意识形态是伪装成科学或哲学的理论,声称要解释世界的复杂性,并提供能够完善世界的补救措施。这些理论家是那种连自己内心的混乱都没有处理好,却假装自己知道如何 “让世界变得更好”。(他们的意识形态所赋予他们的战士身份,掩盖了这种内心的混乱)。意识形态被称为是真理的替代品,但是让这些理论家掌权反而非常危险,因为对于这个复杂的现实来说,根本就不存在一个简单,适合所有情况的理论。而当这些理论家的社会失败时,他们责怪的不是他们自己,而是所有批评这种意识形态的人。

意识形态其实批了一层他们声称要取代的宗教的外衣,只是消除了叙事和心理上的丰富性。比如共产主义借用了出埃及记的故事,有一个被奴役的阶级,富有的迫害者,一个像列宁一样的领袖,他到国外,生活在奴役者中间,然后带领被奴役者到应许之地(乌托邦;无产阶级专政)。

如今,后现代主义左派还声称,一个群体的道德只不过是它对另一个群体行使权力的企图。因此,做一件体面的事情–一旦你和你的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变得多么任意–就会对那些想法不同、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表现出宽容。对宽容的强调是至高无上的,以至于对许多人来说,一个人最糟糕的性格缺陷之一就是“判断力”。既然我们不知道是非,也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成年人所能做的最不合适的事情就是给年轻人提供如何生活的建议。

培养对美德和恶之间区别的判断是智慧的开始,永远不会过时。

苏格拉底对这些相互冲突的道德准则的认识所孕育的不确定性做出反应,决定不变成虚无主义者,道德相对主义者或提出某种意识形态,而是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寻找可以解释这些差异的智慧,即:他帮助发明了哲学。他一生都在问一些令人困惑的基本问题,比如“什么是美德?”和“一个人怎样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和“什么是正义?”,他研究了不同的方法,问哪些方法似乎最连贯,最符合人性。

也许在我們心靈的最深處,我們都希望被評判。

因为我们是脆弱和凡人,痛苦和焦虑是人类生存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有一些东西来对抗存在固有的痛苦。我们必须拥有深刻的价值体系所固有的意义,否则存在的恐怖就会迅速变得至高无上。然后,我们就会堕入到虚无主义中。

分类: Books 
标签Self-HelpRandom Book
发布于:   📝 帮我完善这个页面?

该博客没有评论系统,我正在实验有意义的讨论是否更易在社群中发生,不知道为什么,人在社群中,似乎会有更好的行为规范。然后如果有高质量的讨论,我会手动再精选到原文。为此,我建立了一个 Telegram 讨论群组,你可以在里面讨论这篇文章,点此复制文章标题和链接